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播报 > 策法立法

汽车产业:两法规将出市场待变

发布时间:2003-04-23 浏览数:927

(记者辛红)近日,汽车市场新闻不断。一方面,价格战引发市场硝烟弥漫,另一方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员对目前各地纷纷上汽车新项目的现象,提醒不可盲目投资,防止汽车产业投资过热。而关乎市场发展的两大法规也即将出台,分别是《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和《汽车金融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据了解,在这两个办法中,前者将在个人汽车贷款的比重、贷款额度、首付比例、买不买保险、还款最长期限与利率幅度等方面重新界定,以求遏制信贷风险,而汽车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自去年10月征求意见稿出来之后,更引人关注的则是可能带来的汽车市场格局的变化。   在汽车产业的三大环节中,与制造、流通相比,消费环节的汽车金融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据了解,去年全球六大汽车集团30%至36%的利润来自于汽车金融,而汽车的零部件和整车制造的毛利率大约只有5%。在我国,随着汽车价格战的拉开,价值链也将逐步发生转移,信贷、售后服务、保险等利润空间渐显。   央行去年公布的征求意见稿明确,参与发起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者总资产不低于80亿元,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注册资金为5亿元。   这个门槛对于外资机构而言并不高,而且外资汽车金融机构由于与母公司目标一致,常把汽车降价与放松贷款条件搀杂使用,甚至不惜以零利率来占领市场,以求双赢。倒是国内商业银行,处境不容乐观。   日前,央行官员表示,汽车金融存在以下问题:风险管理水平低。由于我国个人诚信制度尚未建立,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和资信状况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受利率管制影响,金融机构不能根据资信状况的不同确定贷款利息。而且,现在基本不做信用评估,或流于形式,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及经销商;市场秩序混乱。经销商捆绑销售,欺诈消费者等恶意行为,使消费者“望贷却步”。   据此,央行将在五个方面加强监管:建立健全必要的法规;设立审慎标准,防止市场准入风险;解决汽车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问题;建立完善信贷管理和风险防范系统;建立和完善风险化解和市场退出机制。   面对国外汽车巨头们的摩拳擦掌,业内有说打不过的,也有说别着急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同样面临信用缺失问题,与银行合作是必然,不必忧虑。但毕竟,竞争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