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废法与规则意识
发布时间:2003-10-14 浏览数:819
人治往往与激情联系在一起,而法治却总是与理性相伴。 前一阶段,有媒体报道说,某地领导怒斥在道路上耍特权的司机、并当场砸其“饭碗”,慷慨淋漓,大快人心。突出个人的魅力,这就是人治的激情。 然而,同样是面对司机耍特权问题,法治的处理方法却大相径庭:如果他乱停车,可以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按交通法规定处罚;如果他当场抗拒处罚,可以按照治安处罚条例进行行政处罚;如果情节很严重,如将交警打伤等,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对他本人来讲,将依据有关规定,由所在单位对他进行警告、记过、记大过、留用查看、直至开除等内部行政处罚。而且这种处罚要经过严格的程序,作出处罚的主体是机关,而不是哪个领导。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这是法治的理性。 砸“饭碗”的确解气,但除去这种非理性的痛快,我们也应注意到这位领导对规则的破坏。从法治的角度看,领导亲自砸人饭碗,实际上也和这个司机一样,也是在耍特权,只不过这种耍特权,看起来冠冕堂皇罢了。 所以说,人治中的激情,往往是以破坏规则为代价的,往往暗含着对程序的简化甚至省略,暗含着对法律制度的突破与超越,暗含着一种与法治背道而驰的任意性、随意性。 然而就是这些激情之举,淡化了制度的力量,虚无了法治的作用。而当领导者激情废法的时候,法律的条文制度的设定就显得极其脆弱,因为此时法的权威性已受到怀疑。 人们对“砸饭碗”的事情津津乐道,可能与我们心底的“清官思想”有关。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苍生”、“黎民”信仰和依赖的并非是法律,而是这些“清官大老爷”、“父母官”,仰望“包大人”和“海大人”来解他们于倒悬。但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良心是靠不住的,把公平与正义的理想寄托于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包大人”、“海大人”身上,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有时,我们不得不感叹:法治精神的构建和法律信仰的确立,将是多么艰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随着法治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法治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类似激情废法的事越来越少。 ————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