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播报 > 业界新闻

北京律师应凝练行业文化

发布时间:2005-04-06 浏览数:1,260

     3月27日,北京、上海这两个中国律师业最发达的城市非常巧合地选择了同一天进行新一届律师协会的换届选举,两地新一任律协会长同天“出炉”。在业界,两地律师素来交流最多,竞争也颇激烈,两地的律师协会也在较着劲地争取着中国律师排头兵的角色。尽管此次两地
选择了不同的形式选举会长,但最终的结果仍是众望所归:北京选出的是执业23年的资深律师李大进;而上海律师却将帅印交给了年仅38岁的吕红兵,这个在全国都可称得上是最年轻的律协会长。

北京律师拥有着令人羡慕的资源、数字和业绩,那还缺什么?新任会长李大进称———

北京律师应凝练行业文化

■热点追踪

记者 刘爱君


  “我不希望让人说,北京律师是一个有数字、有业绩、有高度、有质量,但却没有行业文化的群体。”走马上任的第二天,新任北京市律师协会会长的李大进毫不掩示地向记者袒露了他的这个观点。
  3月27日,北京市律师协会会长的选举首次采取由173名代表直选会长的办法,因此整个选举过程颇具民主和竞争的悬念。两名会长候选人均为北京资深大律师。按照选举规则,每位候选人要上台发表10分钟的“竞选”演说。李大进的演说主题之一即是北京律师应建立自己的律师文化。经过二轮的选举,李大进最终胜出。这次见到李大进时,他应记者之邀再次谈及了这一话题。
  记者:您为什么认为北京律师业应当提升和凝练自己的行业文化?
  李大进:应当说,北京律师业在经过25年的发展,通过全体律师的努力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在目前这个发展阶段,似乎是什么都有了。比如说:北京律师业通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拥有了令人羡慕的市场资源和人才资源;拥有了骄人的业绩;拥有了即将“成千上万”的队伍(律师事务所过千家,律师人数过万人);北京律师业在以每年平均不低于几个亿业务收入增长等等,但我个人认为,每每与业内业外的人在谈及北京律师的行业文化时,却不能向前面所提的那些数字一样,用非常凝练准确的几句话来说出北京律师行业文化内涵。我是在北京土生土长的律师,我却常常在此被噎着。我想这个问题不应当是个可有可无的小问题。一个行业、一个群体的自身文化应当是他们的精神所在,质量所在,甚至是未来所在。其实虽然在首都律师大量的成文规章和执业守则当中北京律师的文化内容都有所渗透,但现在是要非常精准地总结和提炼出来,去鼓舞这个行业,去反映和代表这个行业。
  记者:您的上任正值北京全面启动奥运建设、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对北京律师业发展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您认为从北京律师发展来看,该如何定位?如何进一步拓宽律师服务领域?
  李大进:中共北京市委正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律师工作的意见》,并将在近期下发。这个《意见》将对北京律师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党对这支队伍寄予期望和关爱的具体体现,北京律师业有幸在这个发展阶段得到党和政府及各届的如此支持和关注,应当说是全体律师全行业的一件幸事。当然,要实现和具体落实《意见》的内容,工作任务也将是艰巨和辛苦的,我们这届赶上了非常好的时机。另外,我们要以《意见》为指引,在构建北京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过程中、在“新北京、新奥运”的全面启动中积极发挥作用。北京律师要树立首都意识,要有大局观,要突出和强化为社会、为经济发展及为老百姓的服务意识,我们要珍惜今天的一切。
  记者:一直以来,律师业有种说法是20%的律师做了80%的业务,律师业两极分化的问题在北京也相当突出,一方面大律师们做老百姓的普通业务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绝大部分新入行的年轻律师又面临相当大的生存问题,您认为律师协会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李大进:你说的这个问题在北京的确存在,这是一个律师定位问题,首先,北京律师业应当有自己行业的中远期发展规划,来适应和更好的服务于市场和社会各界,同时我们也应当教育和培养北京律师要树立为社会、为百姓的服务意识。在北京执业,不是自然和当然的就应该和只能办大案、接大项目,要有把自己的发展定位和社会的需求务实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为什么在北京听到当事人说:“在北京找律师不难,但找一名称职的好律师很难”,这种感受对北京律师而言是意味深长,我们应当去思考:在这方面北京律师的确面临着挺大的挑战,应当清楚北京律师更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层面到底在哪?对此,律协应当做更多的努力,既引导律师认识做百姓业务的重要和现实,又要为越来越多的年轻律师和中小所开拓市场提供帮助,这是行业协会的责任。
  记者:您的前任张庆会长在卸任时对新一届律师协会理事会提出了一些希望,其中他提到律师协会在对重大事项的“议、决”方面要克服和减少行政色彩,应提高效率,对此,您是否也有同感?
  李大进:北京律协十年来一直在尝试着不断改革,从未停过,这次换届又从会长直选,取消常务理事会,把理事会由原来的69人减少到35人等等改革和扩大民主的举措来看,就是要把律师协会打造成为更加务实求真,体现民主,决策迅速的团队。特别是从这一届起,北京律师代表大会将开始实行代表常任制的尝试,充分发挥代表在大会休会期间的作用。也是为把民主和大家对协会共同关心、共同发展的氛围建立起来。我们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我们一定要做最努力的。

“新上海人”吕红兵

———上海律协新会长素描

文叨


  上海律师协会换届选举可谓是在不张扬中进行:223名律师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了理事会,然后由理事会推选出了会长、副会长和监事长。一切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然而六成“新面孔”进入理事会,全部司法行政官员退出律师协会高层,会长按上海律协章程规定不连任……这一切又都代表了上海特色。于是,上海律师选出了一位年轻的会长。38岁的吕红兵在人才荟萃的上海滩脱颖而出。
  有媒体把吕红兵称为“新上海人”,原因是他是念完高中后,才从山东老家考到上海华东政法学院攻读经济法专业,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辞职创办了全国首家专门从事证券及上市公司业务的律师事务所。执业十多年来,吕红兵和他的律师事务所承办了上百家公司的重组和上市,如今他已是国内业界的资深专家。2004年是吕红兵事业上丰收的一年。继年初成为中国证监会新一届的发审会会员后,同年5月他又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的称号。不仅如此,2004年度上海市优秀律师,2004年度全国优秀仲裁员,2004年度上海市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等荣誉都被他收入“囊中”。
  2001年9月,年仅35岁的吕红兵当选为上海市律师协会副会长,他的才华得到业界的首肯。
  在上海这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没有真才实学和公道之心,担任会长是根本不可能之事。作为闯荡上海的外地人,吕红兵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有人总结为:学有专长,专业突出。而使他能赢得同行的信任似乎不仅是靠这一点。据许多律师讲,吕红兵不是一个喜吃独食的人,他在给律师进行业务培训时,总是将其多年业务的心得和经验与大家分享,不秘藏其技。而吕红兵的管理才能则从他小到治所大到治家(律师之家)去慢慢品味。
  作为国浩律师集团(上海)事务所的首席合伙人,吕红兵在事务所内部管理方面颇有心得,该所在团队协作、质量控制、点数计薪、人才培养等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现,国浩律师集团不仅在上海、北京、深圳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内地许多城市和香港也颇有口碑。作为上届律师协会的副会长,吕红兵成了朱洪超会长的得力助手,他担纲制订行业规范,完善自律规则体系的重任,为上海律师业基本建立健全了行业管理、执业规范和业务标准三个方面的行业规则体系。
  因为年轻,吕红兵充满着令人羡慕的敏锐与思辨,也因为年轻,他表现出了更多的谦虚文雅。在当选为会长的致词时,他对前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在展望未来工作时,他将上海律师的未来战略定位在打造一支与上海法治化城市建设需要相一致的,与中国改革、发展、稳定和和谐社会需要相匹配的,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需要相适应的上海律师队伍。
  他认为,上海律师协会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的机构。凡是有利于上海律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都要做,而且要做好,要在发展思路上先进一步、在顾全大局上先进一步、在诚实信用上先进一步、在勤勉尽责上先进一步、在无私奉献上先进一步。他说,正如一切先行者一般,我们的使命注定是创造未来。

 

                ————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