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播报 > 时事新闻

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动法治建设的进程

发布时间:2003-11-14 浏览数:712

编者按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引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2003年10月14日,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为进一步学习、领会和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本报特约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原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卓泽渊先生,浙江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胡建淼先生,德恒律师事务所国有资产部总监周为民先生撰写文章,以飨读者。   ———本版主编 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将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 变化之一:就业门路更广了   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目前仅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就达2400万人。按照经济增长速度年均增长7%左右测算,年度供大于求缺口约为1400万人。   《决定》指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注重扶持中小企业”。   点评:这些措施表明,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变化之二:农民工可成城市人   2002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两千七百多元,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尚存在较大差距。目前,约有9400万名农民工在城市打工。   《决定》规定:“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   点评:这些政策勾勒出我国农村未来的发展图景:从目前的一家一户经营模式,逐步向高产、高效的农场化经营过渡。 变化之三:更多的国人受教育   我国目前还有5%的青壮年是文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为85%,大学入学率为11%,对教育的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   《决定》规定:“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完善国家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   点评:随着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孩子们有望普遍享受到条件更好、年限更长的义务教育。大学入学率到2020年将上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规定的20%,比现在将近翻一番。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将使白发老人上学校成为普遍现象。 变化之四: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改革开放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我国还有3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决定》规定:“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健全个人收入监测办法”。 点评:这些提法显示,国家将多头并举,抑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今后,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将得到比较充分的改善和提高,高收入者将被有效调节,中等收入者将成为社会的主流群体。公众的收入将处于社会的监督之下,隐瞒收入、偷税漏税、非法暴富将受到制裁。 ————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