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师 一台不停顿的机器
发布时间:2005-09-27 浏览数:1,355
———两位女律师的工作和生活
与文化同行
康景林
也许是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律师,在许多人心目中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西装革履,风流倜傥且收入不菲。法庭上,
丽女士是山西一家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她的衣着总是大方合体,淡妆也总是恰到好处。她已步入中年,这是一个业务驶入快车道律师的黄金年华。
周围有许多“零收入”的律师
从总体来说,我认为是不应该将律师列入高收入人群。不论从全国还是山西来看,律师的收入并不高。即便是有少数高收入的律师,但平均下来,整个律师队伍的收入还是不高。多少收入即为高收入,这个标准我说不好,山西现在有两千多名执业律师,我估计,一个月收入能达到5000元左右的,即是山西律师中的高收入者了,平均下来,我认为律师的收入不如公务员高。我周围有许多“零收入”的律师,有的一年也接不上一个案子。形成这样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律师的执业环境即是要害。
我国律师服务领域很窄,诉讼业务是律师主要的收入来源,即便是一些知名律师,非诉讼业务量也是很少的。僧多粥少,很多律师,尤其是刚入行没几年的年轻律师没活儿干,每天忙于找案源。我们山西人遇到事情,宁愿找关系也不愿找律师,总认为有关系好办事儿。就是两口子闹离婚也要找单位出面解决。大家没有把这些事情看作法律问题。只有在关系纠纷激化,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当事人才想起了律师。我们经常接待这样的当事人,这种官司也最难打,在法院也难以调解结案。这样的执业环境是山西律师执业的一大障碍。
像一台不停工作着的机器
我工作非常紧张,负荷重、频率快,工作中的难点多、压力大,遇到的问题总是很棘手。为保证当事人的利益,我必须随时准备应对各种各样可能发生的任何事情。我几乎天天都在所里加班,更别提准时上下班了。现在家人已经对我加班习以为常,哪天不加班反而令他们惊奇。白天我总是不停地开庭,接待当事人,忙所里的大小事情。每天夜晚,才是我写诉讼文书,查看案卷的大好时间。近几年来,我一年要写出十余万字文字材料,这些大部分都是在夜晚完成的。
江平教授说:“律师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的确,法律在不停地更新,我们也必须不停地学习。案子少的时候,我就会立即将自己扔进书堆里,赶紧学习。想做一名比较能进入状态的律师,就必须选择这样的生活:学习、学习再学习!
有时开着车,自己也掉泪,我像一台不停工作着的机器,我的生活也是围绕着工作来安排的。对我可爱的孩子,我心怀愧疚。从生下她以后,就是婆婆照看,我从没有接送她上下学,很少为她下厨做饭。现在,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我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中去。我家中基本不开灶,平时也很少做家务。
没有时间关注健康
健康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指标,没有健康,身边的财富没有任何意义。明知健康的重要,但日常生活中没有时间去关照它。有时明知身体已经很疲劳,但为了写材料,硬着头皮也得加班。嗓子痛、颈椎不适引发头痛更是常事。
我和我身边的同行们很清楚散步、爬山、游泳能为健康加分,但我们没有时间。我很喜欢体育运动,上大学时,我一直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但是工作把我安排得团团转,我不得不拼命地工作。同行们说我的事业已经步入快车道。这个时候,如果我跑慢了,我迅速成长的可能就没有了。这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如果我不跑步前进,就会被别人抛在后面。虽说女人四十豆腐渣,但作为执业律师,这是一个黄金年龄,办案多,实践多,成长就快。
虽说没有更多的时间锻炼身体,但我非常注意调节自己的心态,再大的事不过夜,到手的案子丢就丢了,不会没完没了地想,徒增烦恼。现在我的身体还是允许我超负荷地工作。尽量在工作与健康间把握平衡吧。
短发、绿衣、白裙、纤秀的身材、细致的容貌、甜美的声音……成都,茶坊,灯光下,郭侃显得那般乖巧。就是这样一名柔弱女子,1986年曾经力挫群雄,一举夺得自贡市文科状元的桂冠,踏进北京大学;就是这样一名说话如涓涓细流般可爱的女律师,在法庭上伶牙俐齿为当事人的利益锱铢必较。
“我不觉得人生是不可更改的”
大学毕业后,我先后在企业、银行、律师事务所工作过。对这几次更换工作,我认为是自己在某些方面缺乏“耐受力”;我并非没有纪律、轻慢制度,可是准时准点的上下班就是没法接受。我从不委屈自己,因为我从不觉得人生是不可更改的。
从向银行递交辞职报告,到找到律师这个工作,我只花了一个月。这一个月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现在很好,律师虽然不再坐班,却要保持24小时随时的机动,压力不比坐班轻松,我从中品尝到了自由和成就感:不妨把不如意视作“人生的礼物”。
“我自认为自己成功了”
人们在一块儿,总喜欢谈谈这样或那样的人很成功。成功,应该怎么定义?我认为,不能用成功与否来衡量自己,因为在很多人眼中,律师要出名方才成功,按说不算出名的我算不得成功;可是我的职业就是为人分忧解难,且工作中从来无愧于心,从这点来说,我自认为自己成功了。
1995年,我和清华大学毕业的先生结婚了。10年来,我们相濡以沫。有时间,我总喜欢买一些红掌之类的水培花美化一下自己的小家,或者在楼上的屋顶花园里品茗休息。到现在,我还记得和先生第一次见面,是在大学,打开门,就看到那个书卷气很浓的四川老乡……
————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