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播报 > 时事新闻

“十一五”规划草案闪耀法治亮点

发布时间:2006-03-06 浏览数:957

焦点与视线


  本报记者 陈晶晶


  3月5日,最高气温15摄氏度,北京立春以来最暖和的一天。作为九届、十届连续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神华集团海渤湾矿业公司工会生产部部长孔令
宏,第九次在3月5日这一天踏上人民大会堂门前的台阶。早晨明媚的阳光洒在他的脸庞上,映出他充满笑意的眼睛深处庄重的神情。
  “今天要开始审查指导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十一五’规划了,作为人民的代表,我感到压力很大呀!”孔令宏说。
  是啊!沉甸甸的一本“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交到了29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的手中,等待他们审查批准。这是继去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后,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正式出台前,法律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政府履行行政规划重要职能,确定未来五年政府活动的总纲领

  从行政法上来说,规划是重要的政府行政行为。“十一五”规划阐明了未来五年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它在形式上是法律赋予政府的行政规划职能的体现,在内容上是方针、政策、目标和措施的总和。它是党和人民发展意愿的法制化。
  来自湖南娄底的全国人大代表蔡力峰说,审查“十一五”规划对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速发展意义非常重大,全国人大代表不仅参与到规划的审查中,而且还是规划的具体实施者和推行者,他感到很荣幸,有动力也有压力。
  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早在2003年7月国务院就开始部署相关准备工作,开展各项专题研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国务院根据中央《建议》精神,又成立了各领域的专家委员会进行咨询论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种形式的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整个《纲要(草案)》的编制过程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于安表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仅仅靠秩序性的调控是不够的,规划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政府要通过相当一个时间段的规划,来弥补市场调节自发性盲目性的缺陷,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科学发展观成“十一五”规划最鲜明特点,充分体现保障和促进人权

  今天下午开始的各个全国人大代表团全体会上,“科学发展观"无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温家宝总理在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指出,“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这次《建议》最鲜明的特点";“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并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因为来自中部,蔡力峰代表对科学发展观中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感受深刻。他认为,科学发展观为中部崛起提供了一个契机,规划纲要草案中对区域协调、均衡发展做出了妥善安排,比如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同基础、资源条件以及未来发展的空间等,提出几个不同层次的开发模式,切合我国的具体实际。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徐孟洲认为,法律不仅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工具,“十一五"规划本身也是对法治精神的鼓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五个统筹"的要求体现着公平、平等、公正等基本价值,这些归根结底还是保障和促进人权的全面发展,而尊重和扩展人权恰恰是法治的终极目的。

  规划顺利实施需大力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依法行政依法治国

  孔令宏代表告诉记者,西部教育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合理利用保护资源等问题都是他在“十一五"规划中比较关心的问题,但他作为代表最关心的问题,还是整个规划的落实问题,怎样才能保障和监督规划得到有效实施。
  此次“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最后一篇专门用来说明“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草案指出“实现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按照草案对“十一五"规划量化指标的划分,预期性和约束性两大类规划指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预期性指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这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约束性指标更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政府责任,是中央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
  于安教授对“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格外关注。温家宝总理今天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全面完成今年和“十一五"期间的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于安认为,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将会成为正面的、主要的改革对象,并带动其他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
  本报北京3月5日讯

  链接1:“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实现规划目标的政府职责

  (注:摘自草案第十四篇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
  1、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的发展方向,利用外资、对外贸易等的发展重点
  ———各级政府要维护公平竞争,严禁地方分割和部门保护,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不得干预市场机制正常运行
  2、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点任务
  ———政府要通过体制创新和完善政策,为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3、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减少贫困、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以及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国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
  ———政府的承诺,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运用公共资源全力完成
  4、主体功能区划、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管理、保护知识产权、调节收入分配、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社会建设和管理等要求
  ———主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等法律手段,并辅之以经济手段加以落实
  5、改革任务
  ———政府的重要职责,必须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要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将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不失时机地推进,并注重及时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用法律、规章和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

  链接2:“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里的百分比

  7.5%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4500万人。
  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5%。
  4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率提高到47%。
  8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23亿人。
  2%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
  2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


——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