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师的“假想敌”
发布时间:2005-03-16 浏览数:1,087
新华网上海频道 3月14日报道:新华社记者日前采访竟有奇遇。记者在采访中,竟遭遇查包、报警。最后记者不得不中止采访,打道回府。
这是一次再平常不过的采访,记者约了上海国浩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宣某采访,讲明采访题目,目的等。在电话中,记者与律师已有一番交谈,觉得有继续采访的必要,即预约了时间。
11日记者按约赶到在南京西路的国浩律师事务所,双方交换名片,即开始采访。采访时一切正常,记者发问,律师作答,对一些案例进行分析,作了探讨。采访过了一半的时候,律师宣某突然惶恐起来,反复追问记者是否录音,记者表示没有录音,所写稿件也可让律师过目。谁知,宣某的紧张心态没有缓解。她说“你如果把我的讲话在境外报纸发表,我完了。不行,我必须保护自己。”这位熟谙法律的知名律师以后的行为真让记者瞪目结舌。她先搜查起记者包,在仔细进行检查后,她还不放心,要求查验证件、打电话核实等。因新华社记者的所有资料在网上都有,记者建议她网上查询,她没有采纳。慌乱中,或许打错电话,或许报错名字,又正逢午餐时间,查询有些困难,即便这样,也有本社同事证明了记者身份。但宣某律师已经把记者想象成“假想敌”,听不进去了。
下面的情况更让人匪夷所思,她竟拨打“110”报警,称遇到假冒新华社记者的境外记者,有害国家安全云云。果然有警察赶来,记者听到对讲机里传来声音“这名记者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答“中国人”。警察问了两句话,就知道“境外记者危害安全”之类的说法,子虚乌有。一场闹剧终于收场。
出过许多法律专著的律师竟有如此举动,让记者闻所未闻。记者翻看采访本,也没有发现宣某讲话有多少出格的地方,如此紧张是缘于精神压力太大吗? (谈毅敏 冯亦珍)
——新华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