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年来完善法律体系之路
发布时间:2012-03-12 浏览数:673
3月9日下午三点,人民大会堂,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吴邦国委员长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审议24件法律、法律解释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草案,通过14件,决定提请本次大会审议4件。
过去的一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的第一年。站在新的起点,全国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年修改8部法律
2012年2月29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决定。这是今年两会前通过的最后一部关于修改法律的决定。
修改个人所得税法、职业病防治法、兵役法、居民身份证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从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也就是从去年两会之后到今年两会前夕,全国人大常委会共修改了8部法律。
一年来,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进程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两部诉讼领域的基本法的修正案草案“公开亮相”。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此后,草案正式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据统计,从2011年8月30日至9月30日期间,共征求到80953条意见。经两次常委会会议审议并作多方面修改后,刑诉法修正案草案最终被提请本次大会审议。
另一部讼诉领域的基本法--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去年也被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
民主立法科学立法
5次审议,历时12年。这看似简单的数字,足以折射出我国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步伐;这看似简单的数字,凝聚着立法人的智慧、心血和对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不懈的追求。
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了行政强制法草案。这是常委会会议第5次审议这一备受关注的法律草案。
从1999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开始起草行政强制法,历经漫漫12年立法之路,终于在2011年6月份这部法律获得通过,从而完成了我国行政立法的“三部曲”。这部法律对于规范行政强制,避免权力滥用将起到直接的作用。
从2011年9月1日开始,全国约6000万中低中收入者免缴个人所得税。而这得益于一件法律案的通过。
去年上半年,在众多立法中最受关注的就是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税起征点从当时的2000元提高到3500元,并于2011年9月1日起执行。
2011年4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将首次审议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受到公众高度关注和参与。到5月9日,仅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系统就收到超过20万条的意见,创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网上征求意见新纪录。
立法机关在综合考虑各方面意见尤其是社会反馈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充分审议,并与国务院反复协调,对草案作出新的重要修改,上调了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降低了工薪所得第一级税率。
一件件法律草案的制定出台,一条条个别法律条款的修订完善,都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这个进程中,充分体现了立法民主化科学化的理念。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2011年的最后一天,在人民大会堂,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草案历经三次审议后获得通过。
职业病防治法的修改完善,无疑为众多职业病人带来福音。
一直以来困扰职业病患者的问题,如,职业病诊断难、鉴定难等,在修改后的职业病防治法中都有了规定。法律明确和强化了用人单位的责任,扩大了诊断机构的范围,为劳动者破解职业病维权之困提供了法律保障。
“被精神病”的现象曾受到广泛关注。
011年10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首次审议了精神卫生法草案。草案明确提出,“被精神病”责任人可能被追究民事、刑事责任。
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人的个体特征怎样能被科学准确地分辨?很多时候依靠的是指纹。去年有两部法律案提到了指纹信息。
一个是对居民身份证法作了部分修改,明确了在居民身份证登记中要加入指纹信息。此举旨在进一步提高居民身份证的防伪性能,同时也是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另一个是新制定的出境入境管理法。这一法律将采集指纹等人体生物识别技术引入到出境入境管理中。这将有效甄别出境入境人员身份,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对加强出境入境管理,保障国家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关注民生,就离不开社会领域的立法。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一直致力于加强社会领域立法,从而为不断推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记者 于呐洋)
本文来源于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