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播报 > 策法立法

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审定“惠民66条”补充17条

发布时间:2008-08-11 浏览数:1,198

    8月6日上午,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小丹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审定《中共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若干问题的补充意见》(简称“惠民66条”补充17条),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使城乡居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实惠。
  会议听取了“惠民66条”实施一年多来的推进落实情况,对“惠民66条”补充17条进行了讨论,同意在作进一步完善后及时向社会公布,狠抓落实工作,使城乡居民更多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会议认为,“惠民66条”自去年5月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督查督导,全市各级各部门全力推进,为落实各项惠民措施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城乡居民得到实惠,广大群众对改善民生工作的满意度有所提高。“惠民66条”的实践效果,更坚定了我们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重”总政策,把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来的决心和信心。
  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工作进展还不够平衡,有些工作相对滞后,加上当前经济形势严峻,有些计划内事项所需投资加大,资金预算出现缺口,影响了惠民66条部分项目的进一步推进落实。对此,市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将未能按计划如期推进的事项和遇有资金困难的项目逐一列出清单,逐项加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会议强调,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问题上,一定要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不折不扣地落实直接体现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惠民措施,努力克服面临的困难,全力解决遇到的问题。
  会议指出,市委、市政府在惠民66条的基础上制定的17条补充意见,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求的重要举措,是持续推动我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举措,是将我市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成果转化到进一步改善民生上来的重要举措。“补充17条”充分体现了“扩大覆盖、提高水平”的特色,具体实在、惠及面广。在“扩大覆盖”方面,主要体现为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市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保障上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提高水平”方面,主要体现为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了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提高了工伤和生育保险保障水平。同时在完善医疗救助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等方面也都有许多新举措。对这些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好政策好措施,我们一定要抓好落实,使之早日惠及群众。
  会议强调, 贯彻落实好“惠民66条”补充17条,要着力抓好4项工作:一是要切实抓好贯彻落实惠民66条和补充17条的衔接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把改善民生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细化实施方案,加强具体指导,做到统筹兼顾,逐项落实到位。二是要加强宣传,过细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17条补充意见,同时做好政府权威解读,让群众了解惠民政策的具体内容、覆盖范围、保障标准和操作办法,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在政策落实过程中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认真倾听群众意见,按群众意愿把改善民生的好事办实、办好。三是要把落实惠民政策和切实加强民生信访维稳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善于在大接访、大排查、大调解工作中充分发挥惠民政策解民困、排民忧、暖民心的作用,以惠民政策的落实促进民生信访维稳工作的加强。四是财政支出要力保民生。在当前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困难、物价上涨幅度对群众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情况下,要把保证资金到位作为落实补充17条的关键来抓。要采取有保有压政策,对惠民措施所需资金要应保尽保、不折不扣,对需要压缩的财政支出尤其是行政支出要应压则压、节省开支。各地各部门都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认真贯彻国家关于财政增收节支和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要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省出钱来,为改善民生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为民生福利办更多的实事好事。

    首善首先要善在民生
  广州要成为全省“首善之区”,举城百姓关注,首善行动也就是第一个具体行动,究竟是啥?8月6日,这个谜底揭开:市委常委会通过“惠民补充17条”即将公布实施。

  首善行动,首善民生。
  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两年前,市委九次党代会提出“富民优先、民生为重”的政策导向,富民优先,既是驱动力,又是目的;呵护民生,既是保障,又是落脚点。去年5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市民皆知的“惠民66条”,把近期内与人民群众利益最直接、最迫切而财力又可以承担的事情作为重点解决的问题,逐一梳理,逐条列出,涵盖“三农”、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安全、住房保障、城市交通、人居环境、文化体育和政务服务水平等11个方面66件实事。每一条都与广州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都是为了切实解决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8月6日,市委常委会通过“惠民66条”姊妹政策——“惠民补充17条”,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到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等新内容。
  宜居城市,必然是以人为本、人民幸福的城市,两年多来,广州市决策者把改善民生福利、促进社会公平摆在宜居城市建设的首位,加快实现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只有真正落实到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上,才能得到全面而具体的体现。
  持续改善升级的民生,增强群众幸福感,是宜居城市的根本所在。与此同时,民生也开始“全面升级”,民生福利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过去在温饱时候讲民生问题,那是比较单一的民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正不断升级,因为人民对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追求总是持续向上、向好发展的,因此,需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民生问题,从发展的视角来解决今天及未来的民生问题。正是前瞻性看到民生问题是一个变动的问题,是一个进行时,是一个长过程,于是,在一年前出台“惠民66条”的基础上,现在,广州市再出台“惠民补充17条”,更加侧重城乡统筹兼顾,更加注重用发展的眼光解决变动的民生问题。
  改善民生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大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比如兼顾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统筹兼顾好群众当前利益和群众长远利益,统筹兼顾好当前民生问题和长远民生问题,兼顾群众现实需求和财政实际承受力的关系等。正是看到了改善民生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广州市委、市政府着眼长远、着眼根本,从“惠民66条”到“惠民补充17条”,从保障民生制度上给予持续不断的建设和保障,通过一系列惠民措施,把民生福利为核心的社会建设这一个权重给予切实提高,真正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也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做到群众最需要、财力可承受,力所能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为老百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可以想见,一年一小步、年年有进步,点滴积累,改善民生的长效制度安排必将力臻完善。
  首善首先要善在民生,只有人民群众能够共享的首善,这才是名副其实的首善,也只有人民群众充分认可的首善,才是真正意义的首善。因此改善民生、维护公平、促进和谐,应该成为广州建设宜居城市,建设“首善之区”最重要的内容和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只有把民生问题解决好,特别是把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要解决好,才能真正走上一条理性、文明、健康的发展之路,才能够在宜居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在“首善之区”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增强市民的归宿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来源:广州市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