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播报 > 业界新闻

上海180家律所进驻社区

发布时间:2005-08-18 浏览数:1,184

 

        汇聚律师群体智慧 参与构建和谐社会--沪上180家律师事务所签约进驻全市各社区
  上海律师协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总动员”,使沪上律师达成共识,180家律师事务所纷纷与各社区签约,担当起“居民身边的社区律师”这一角色,本市几乎所有的街道(镇)都签约进驻了律师事务所。180家律师事务所的几千名律师将长期守望社区,致力通过及时畅通的法律服务,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平息民间纠纷,并通过传播法律知识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以此全面提升上海律师业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使“法治意识”--荡漾人们心中


    让“和谐之音”--唱响每个社区


  党的召唤,社会的需要,就是上海市律师协会的选择。为推进依法行政,协会带领律师担当了“政府信访室的顾问”;为维护社会稳定,协会组建了由264名律师组成的“为被拆迁人提供法律服务律师志愿团”。上海律师用实实在在的自觉行动承担起了社会责任,履行了应尽的社会义务。180家律师事务所走进社区,旨在使执业为民的理念体现于服务千家万户的实际行动中,旨在使“法治意识”荡漾人们心中,让“和谐之音”唱响每个社区。

  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律师群体具有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

  找准定位、发挥作用,上海律师界把进驻社区作为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上海市律师协会新选任的会长吕红兵说:律师群体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法治与和谐本来就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 , 和 谐 社 会 是 一 个 秩 序 和 法 治 的 社会,维持社会生活秩序的基本工具就是法律和制度,没有对法律规范的充分尊重,就没有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活。从这个意义讲,法治恰恰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手段。另一方面,法治又是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内容,和谐社会的许多目标,如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等等,都与法治密切相关。他认为,公平正义是建设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原则;民主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正因为法治与和谐有着如此紧密联系,作为社会法律工作者的律师不仅应该关注、更应该积极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社区服务,把法律规范渗透到街道、里弄、楼宇,以及每个家庭,营造一个利益平衡、互利互爱的社区环境;通过律师执业行为维护法律权威,从而培育社会法制意识,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利益纠纷,达到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效果。

  律师是社会生活的“先知者”,能够担当社会生活的“润滑剂”

  可以说,社会上几乎没有一个职业能像律师一样深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律师能知道不同领域的生存状态,百姓在关心什么,政府在行政中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并能从法律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律师称得上是社会生活的“先知者”。

  因此,吕红兵会长认为,律师能够担当社会生活的“润滑剂”。他说:和谐社会强调的是社会各环节融洽相处、和平与共,而非彼此紧张、彼此僵硬的关系。这就要求社会的各个角落出现矛盾时,能够及时化解;政府与百姓的沟通产生“梗阻”时,能够很快得以疏通,这些工作恰巧是律师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律师事务所走进社区可起到独特的社会润滑作用,一方面能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办事,当事态对立时,能缓和当事人与管 理部门的过激情绪;一方面能消除民间争端的 “火药味”,引导和帮助双方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确保一方平安。


    扎根基层 服务社区--徐晓青律师小记


  在上海市第七届律师代表大会上,上海市委副书记刘云耕以亲切和赞扬的口吻多次提到了一个律师的名字:徐晓青。作为党员律师,徐晓青坚持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己任;作为社会律师,徐晓青非常关注社区和平民百姓,致力用法律服务化矛盾解纠纷;作为市人民代表,徐晓青坚持联系群众,反映百姓诉求,为依法行政建言献策。

  以徐晓青三字冠名的律师事务所坐落在淮海路上的湖南街道社区,从开所那天,这家律师事务所始终大门敞开,随时接待社区居民来访,至今已为五百多位居民提供义务法律咨询。该所的图书资料库也向社区居民开放,并可免费借阅法律书籍。该所还与街道签定了《义务法律咨询服务公约》,根据社区需要,徐晓青律师事务所的9位律师义务为社区干部举办法制培训班, 传授法律知识和调解艺术。徐晓青认为,社区是个大家庭,律师就要发挥专业知识,通过点点滴滴的工作,把法树立国家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 律送进居民的心坎里,从而使全体居民消除摩擦,增添和谐。徐晓青律师事务所的门口长年设立一只人大代表信箱,每天,徐晓青定时开箱检点信件并仔细阅读。来信内容有理有据的,他提出自己的书面意见,以市人大代表身份转发有关部门;来信内容无理无据的,他去信去电释明法理,耐心说服。通过信箱,他解决了很多事关群众 “急难愁”的问题。 徐晓青新任上海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后,仍投入精力履行社会责任,深入街道,体察民情,从制度层面上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他书写的十多份法律意见书,大部分均被政府、人大、政法部门采纳。   (徐亢美)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