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法:条文精释及国际规则》前言
发布时间:2004-04-13 浏览数:819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世界文明的兴起与更替恰如这自然的规律。曾几何时,中华文明主宰着历史。敦煌的飞天图向世界展示大唐盛世的繁荣——中国,是世界政治、文化、经济的顶峰。 时光流转。就在中华沉浸于诗词歌赋和农业文明的乐土,地球另一边一些贫瘠的岛国开始探索世界,寻找自己国家富强的路径。贫乏的资源、天然的地理位置、落后的生产技术,迫使他们走向惧畏的海洋,去发现、去掠夺、去交换,渐渐孕育了人类历史上一个新的经济体系——对外贸易,给世界、国家和个人带来猛烈的冲击。1776年,经过25年潜心研究,亚当•斯密写成《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标志着经济学体系的建立。他提出自由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使自古受社会唾弃的对外贸易获得了理论上的合理性。之后,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经济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经济理论揭示了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于是,沿着对外贸易的路径,一路走来了荷兰、西班牙、英国、美国、日本……,使世界发生了多少的经济奇迹,造就了多少的强国经济。与此同时,对外贸易改变着世界的格局,无论政治,文化还是经济。政治上,政治家一只手拿着对外贸易在国内政治舞台上换取政治利益,另一只手拿着对外贸易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换取国家利益。文化上,对外贸易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着各国的传统习俗,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个人价值观念。经济上,对外贸易更是成为一根指挥棒,使国家主权这个国际法至高无上的原则也因对外贸易的需要而退避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准司法性质就是一个具体的体现。,使经济禁运成为任何一个国家最大的经济梦魇。 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曾亲身体验了对外贸易的重要性。建国之初,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年轻的共和国通过香港这个几乎是唯一的窗口,以货易货,十分艰难地换取共和国急需的物资。1978年改革开放,对外贸易立即成为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25年间造就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1978年,中国对外贸易总值只占GDP的9.8%。之后,1980年占12.6%,1985年占23.1%,1990年占30.0%,1994年占43.6%,而2003年则几乎占到了60%。这些数据,表明了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表明了对外贸易法在我国法律领域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加上中国加入WTO,本次《对外贸易法》的修改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国内、国外广泛的关注。 本次修改,从法律的主体、法律的适用范围,到具体的法律规范,对原《对外贸易法》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新的政策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现实和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的需要。修改基于这些因素,广泛参照了WTO及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管理规则,目的是制订出一套与国际规则接轨,符合我国对外贸易现实和发展需要的新的对外贸易规范。 一部法律,在由立法部门通过以后,最为重要的,在于准确理解法律的规定并对规定进行充分、正确的运用。《对外贸易法》绝大部分内容与相关国际规则密切相关。基于此,本书对新修改《对外贸易法》的阐释按照条款顺序,从条款的立法依据出发,回顾法律规则的历史及相关经济理论,对比相关国际规则及其实践,尤其是WTO、美国和欧盟的规则与实践,介绍我国的现行规则。可以说,这是一本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修改后的《对外贸易法》进行阐释,兼具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 《对外贸易法》虽然条款不多,但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复杂。本书的各位作者以严谨的学术作风,对比国际规则,参照相关实践,对法条进行阐释,保证了本书的质量。相信读者通过这本书可以更好地理解对外贸易法,并在实践中充分运用好《对外贸易法》的相关规则。 新闻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