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律师离WTO到底有多远
发布时间:2002-12-13 浏览数:1,941
加入世贸对于中国律师业来说,既有着难得的机遇,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报道说,尽管中国加入WTO已接近一年,但当事人要想到法律服务市场上找个专攻WTO的法律人才有如大海捞针,对于反倾销这类国际贸易官司往往要求助于国际化大都市,能够熟练办理WTO法律事务的律师也是凤毛麟角。 今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WTO与法律服务国际研讨会”上,美国得克萨斯——圣安东尼奥大学法学院教授斯莱德·斯多伦博格先生曾用极其生动的开场白描述了中国加入WTO后,国内法律服务市场所展现出的广阔前景。他说:“如今,法律必须促进在一个更加以市场为导向和更加全球化的环境中进行自主、竞争性的交易。这些变革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加大了中国在全球法律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力。” 外国律师冲击波 中国加入世贸后,国外的律师也将进入国内的法律服务市场,这无疑对中国律师业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目前,中国尚不允许外国人参加国内的律师资格考试,已经获准进入中国的外国律师事务所不能从事适用中国法律的事务,不能在中国出庭诉讼。因此,洋律师一时半会还难以抢夺中国律师事务所的饭碗。 但大环境必然要求中国的法律服务市场将进一步开放。据业内人士分析,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开放的形式和程序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服务主体限制的放宽。即外国律师服务机构能否在中国境内设立办事处、分支机构,甚至向中国律师事务所投资、举办合作、合资的中国律师事务所的问题;二是服务地域限制的放宽。除了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以外,国外律师服务机构在中国境内外的哪些地方可以设立机构和从事法律服务的问题;三是服务内容限制的放宽。除了涉外的法律事务外,国外律师事务所在中国境内的机构还可以从事哪些法律服务内容的问题;四是外国人能否参加中国司法考试,取得中国司法从业资格和律师执业执照,在中国境内开业承办中国律师业务的问题。 一位美国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外国律师现在只能从事涉外投资业务,处理对外贸易纠纷和代理仲裁案件等十分局限的领域,而在亟须国际化法律服务的公司上市、并购、融资等方面,根据现有规定,外国律师只能扮演中国律师的“法律顾问”角色。对于十分敏感的刑事辩护,外国律师更是不能问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际法律人才向中国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这名美国律师在表示出希望能获得与中国律师进行平等竞争机会的同时,也预示出了外国律师急欲抢滩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迫切信号。 国际化道路的人才缺口 律师界人士认为,国内的法律服务业和法律服务市场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才能适应加入WTO后兑现中国政府所作出的各项承诺的要求。就国办几件实事法律服务业而言,最紧迫的是利用国际资源从事全球化法律培训,改善国内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国内法律服务业的专业素质。 有报道说,目前国内共有11万名执业律师,但其中能够用外语作为工作语言办理涉外法律事务的不过2000余人,而可以熟练用外语参与谈判、签订合同的律师更是微乎其微,仅有二三百人左右。目前,国内律师业无论在律师管理体制上,还是律师业务素质本身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业内人士称,中国加入WTO前后,国内律师界研究WTO的人还是比较多的,但要求达到“人才”这一要求的人还是相当少。同时,国内大部分律师从事的是大法学学习和研究,很少有人专门针对WTO争端解决机制进行研究。德国汉堡大学教授罗夫·斯托博曾对此提出过如下建议:“过去20年来,中国法律教育主要以发展新的法律院校和培训中国的法律体系为主。为制订高级涉外法律人才的培训方案,必须掌握下列主要方法和具备下列重要能力:理论知识、学科内培训、跨学科研究、国际化能力、理论——实践——交流、多语种技能、多媒体技能、跨文化技巧、海外工作经历以及创造力。” 因此,中国律师要能够担起打国际官司的重任,语言关自然是一大屏障,缺乏实践也是千万国内WTO法律人才稀少的原因之一。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快复合型国际化法律人才的培训,是中国律师业面对挑战的一个重要课题。 全国律师协会已于今年7月专门成立了WTO专业委员会,从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等省市抽调精英,承担起对律师进行WTO实务培训及为政府和企业提供WTO法律服务的职责。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WTO法律人才摸底,形成专门的行业人才网络,为国内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提供WTO人才信息。 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提高中国律师的国际知名度也将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成为现实。根据对等互惠的原则,相互开放法律服务市场,中国律师机构可以利用在国外设立的分支机构,用自己娴熟的法律知识,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抢滩国外市场,拓展法律服务范围,为外国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