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律师行业发展 树立律师良好形象
发布时间:2005-06-17 浏览数:1,657
———中国律师专刊恳谈会侧记
本报记者 申爱山
6月13日,由本刊主持召开的律师形象与宣传恳谈会在友谊宾馆举行。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秘书长贾午光到会
据介绍,目前我国执业律师已达11.8万多人,其中专职律师103389人,兼职律师6841人,公职律师1817人,公司律师733人,军队律师1750人,法律援助律师4768人。另外,还有律师辅助人员3万多人。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一批专门或主要从事证券、金融、房地产等业务的专业律师事务所。
努力改善律师执业环境
深圳市律协徐建会长说:“媒体应该把律师的执业环境公之于众,让社会了解律师执业中的艰难。在我们那里,会见当事人被划分成三个不同的区域:公检法会见是一种,家属会见是一种,律师会见是一种。律师和当事人中间加了一个玻璃墙,连一个小窗口都没有,只能用同声电话通话。会见完了让当事人签字都不能,严重影响了律师的正常工作。我们要就这个问题召开讨论,这个玻璃墙是不是应该存在?”新疆律协金山会长说:“现在律师的执业环境并没有多大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律师需要《法制日报》中国律师专刊为律师鼓与呼,为律师维权撑腰。”
与会人员认为,作为媒体,应该针对律师执业保护制度不完善,律师协会职能较弱,律师维权缺乏力度,律师在执业过程中遇到的艰难状况等问题,作客观真实地反映。剖析剥夺限制律师法庭辩论权、刁难律师调查取证等限制律师依法执业权益的现象,改变社会对律师工作的误解,弘扬依法执法的理念。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律师专刊要在推进地方立法、落实制度、健全组织、规范法律服务市场等方面,努力改善律师执业环境,优化律师执业环境,净化律师执业环境。
帮助律师提升公众形象
重庆市律师协会孙发荣会长说:“律师的形象有待提升,怎样来提升?律师一方面在担当社会责任,一方面被人误解和漠视,媒体应该关注律师好的、向上的一面。”江苏省律师协会会长王凡说:“对律师工作性质的定位非常重要。在公众的眼里,有人认为律师就是西装革履夹着包挣钱的,有人认为律师应维护法律的公平和正义,不能向钱看。以上两种定位都不准确,认识也不全面。其实,律师服务的有偿性和竞争性与商业服务行业是一样的,但他们又负有法律的责任。律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形象,通过好的报道,让社会了解到律师职业的特点后,才会对律师的形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些律师在诉讼活动中为了办案请吃饭、送钱、送物,个别律师甚至与司法人员形成利益共同体,坑害了国家和当事人的利益,对律师的整体形象造成了很坏影响。但这只是个别人、个别事,律师在国家法制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媒体应该展示律师所做的工作和业绩,比如律师参与农村经济改革和解决“三农”问题、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企业股份制改造、民营经济发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国家重大经济改革和经济活动等方面工作。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律师在一些法律、地方性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修改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起草或修改工作。同时,通过担任政府法律顾问和参与行政事务咨询、建议等方式,为政府的社会管理提供高效优质法律服务。律师还积极参与社会性公益事业,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积极参与捐资助学、护弱助残、护贫济困、支边赈灾等社会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在这些方面媒体应予突出报道。
引导律师行业健康发展
安徽省律师协会会长蒋敏说:“中国律师发展已经26年,客观上讲还很幼稚,在业务素质、专业水平和办案技巧上都有待提高。正是因为如此,在下一步发展上,律师行业的文化建设就更显重要。中国律师专刊应给予引导,让律师业界开拓视野,向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新闻媒体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为律师业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方向,发挥引领作用。目前,律师业的整体实力还很薄弱,走向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尤为不足,许多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定位还很模糊,专业方向不够明晰,品牌意识淡薄。不少律师还停留在原有的诉讼模式中。媒体要通过对发达地区律师事务的报道,使其他地区的律师了解到主流的律师文化;通过对世界上优秀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报道,让我们的律师知道改进的方向;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促进律师行业尽快转变落后的法律服务观念,把律师队伍建成一支素质较高、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法律职业力量。
合力推动民主法治进程
树立律师良好形象,推动律师执业环境改善,引导律师行业管理,提高律师文化素质,这是中国律师专刊和律师共同努力的目标。做好这项工作,首先需要媒体和律师做好充分的沟通和互动。北京律师协会会长李大进提到,律师与媒体交流不够,导致社会对律师的认识只注意在收入上,而忽略了律师所做的工作。今后律协必须和媒体建立紧密的联系,把律师界的发展通过媒体及时传达给受众。”
媒体和律师真正做到有机统一,还需要律师把媒体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将律师在办案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媒体与社会沟通,让同行受益,读者受益。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机制,把律师和媒体紧紧连在一起,在民主与法制的建设进程中,取得双赢的社会效果。
与会人员认为,创办中国律师专刊是律师界一件大事,一件幸事。律师有了一个对外宣传的窗口,有了一个业务交流,信息沟通的平台。在谈到如何办好这份专刊时,贾午光秘书长指出,要注意选好视角和切入点,把专刊办成能传达律师声音,能让读者受益,让律师和老百姓都爱看的报纸。
法制日报社社长贾京平在总结发言时提出,律师行业发展到今天,在社会上已具有很大影响,在法律群体中举足轻重。《法制日报》创办中国律师专刊,正是为了给律师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反映这个行业的心声,反映律师为国家法制建设做出的贡献。中国律师专刊要深入到全国律师当中去,从宏观、全局着眼,有统计、有数字、有观点、有分析,力争不断推出高水平、有深度、有分量的报道。
雷晓路总编辑说,《法制日报》创办25年来,对律师业界的报道从来没有间断过。现在我们又创办了中国律师专刊,这也是目前中国报业中惟一的专门报道律师行业的专刊,说明《法制日报》对律师行业的高度重视。广大律师对专刊寄予厚望,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希望大家利用好这个平台,广开言路,与专刊建立长期沟通机制。我们期望在律师业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双方共同努力把专刊办好。
————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