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委公布《工业行业近期发展导向》对11个行业提出政策指导——工业企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发布时间:2002-11-07 浏览数:1,079
“国家经贸委此次发布的《工业行业近期发展导向》(以下简称《导向》),对于‘十五’规划提出的工业行业发展重点作出一定的调整,提出了‘十五’后2至3年的发展重点。”这是10月22日《导向》公布后,10月24日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副司长王晓齐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开场白。 王晓齐介绍说,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两年前国家经贸委制定和颁布了《“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和14个工业行业规划,提出了提高我国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体发展目标。两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机械、汽车、冶金、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工、医药、煤炭、建材、轻工、纺织等11个工业行业的生产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需要通过宏观政策导向,加快发展;有些工业产品产能过剩,需要通过政策导向限制。为此国家经贸委从去年开始,组织11个工业行业的专家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根据工业行业的实际状况,完成了《导向》的编制工作。 哪些是具有市场前景的行业和产品?哪些产品生产能力已经饱和或者过剩?这是企业界、投资界、金融界深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王晓齐说,《导向》简明扼要,对11个工业行业近期发展重点是什么,国家重点支持哪些产业产品,限制哪些产业和产品都作出明确的导向。近期工业行业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突出重点、技术进步、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五项原则;从市场出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发展市场需求增长快、对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国内生产不能满足需要、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和产品,并将其作为近期的发展重点;支持工业共性、关键、前瞻性技术的联合发展;提高重大装备自主化生产的比重,满足其他制造业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技术水平的要求,注重消除产业链中影响整体竞争力的“瓶颈”约束。 王晓齐列举了铜的例子。他说,过去我国铜矿资源短缺,铜产品供不应求,因此,过去国家在民用产品方面对铜有些政策限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铜工业加快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转变,目前我国铜工业生产发展很快,产量每年有两位数的增长。现在国际、国内装修对铜水管的需求量很大,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装修方面已经基本淘汰了镀锌水管,因其会造成水源二次污染,并且会使陶瓷洁具泛黄。以一套130多平米的住宅为例,使用铜水管装修,成本仅比镀锌水管高出400余元人民币,而且50年不用更换,市场前景诱人、广阔,需要加快生产发展。又如钢铁生产方面,我国冷轧钢板进口增长幅度较大,市场需求量大。对于这类国家急需发展的项目和产品,《导向》明确提出创造条件,加快建设和发展。 另一方面,《导向》对于那些不顾市场客观需求,盲目生产市场积压的工业产品;不顾当地资源缺乏、盲目重复建设、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项目产品;采取落后的、淘汰的工艺设备,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或者浪费资源的项目产品;缺乏安全生产措施的项目和产品,明确限制其生产和发展。如小玻璃、小水泥、小煤炭等项目。此外,一些钢铁产品生产能力已出现过剩,如小型钢材、部分线材、焊管、普通窄带钢等产品,投资风险很大。有色金属方面,电解铝、铅、锌生产能力过剩,目前基本上供大于求,经营、投资者应该引起重视,规避风险。 “《导向》是指导性文件,不是指令性规定,它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式下,政府主管部门转变职能,从指令市场转向指导市场而作出的一项有益的尝试。”王晓齐最后向记者解释了《导向》的性质。他认为,从效果来看,这种指导市场的方法比过去政府部门发文件,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关、停、并、转一些需要淘汰的小企业效果更大、更明显。王晓齐同时也强调,《导向》虽然是指导性文件,但《导向》支持发展的项目、产品也不能一哄而上,各地纷纷投资,这会造成新的乱上项目,盲目投资,引起新的产品过剩。国家规定的重大生产项目仍然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严格审批。对于假冒伪劣产品,必须依靠法律的手段,依法打击、取缔。王晓齐还向记者透露,为配合《导向》发挥作用,国家经贸委还将与其他政府部门配合,研究协调,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采取经济的手段,利用税率、利率等措施作为杠杆,对《导向》提出的工业行业重点发展项目实施政策倾斜,加大支持的力度。 (记者张英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