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险大门洞开产险公司鱼贯而入
发布时间:2003-03-27 浏览数:1,179
尽管新《保险法》为产险公司打开了经营人身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两块领地,但短期健康险则门庭冷落。 (记者黄晓萍)对于人身险市场,这是个不平静的春天: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开出了产险公司的第一份人身意外险保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第一批人身意外险悄然面世,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同类产品也将于近期上市,三大产险巨头首批推向市场的相关产品将多达43款。新《保险法》对产险经营人身险业务开闸放水之后,各产险公司纷纷宣布进入这原由寿险专营的“第三领域”。 三巨头率先试水 新《保险法》规定,从2003年1月1日起,“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经保险监督管理部门规定,可以经营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据统计,2002年人身意外险的保费收入为78.71亿元,健康险的保费收入为122.45亿元,而同期寿险保费收入为2073.69亿元,意外险与短期健康险未来的市场空间无疑是巨大的。 曾有近50年意外险和健康险业务经营经验的中国人保,日前宣布重返人身险领域。1996年我国保险业实行产险与寿险分业经营,作为产险公司的中国人保中止了人身险业务。随着《保险法》的修订,公司去年6月份未雨绸缪开始进行市场调研,并以意外险为突破口集中力量进行产品开发,在成为首家获准经营意外险的产险公司后,随即推出了第一批意外险产品。 据中国人保有关人士介绍,公司计划在2003年内分三批推出意外险产品。目前第一批6个险种已投放市场,主要是大众化的基础产品。第二批产品将在近日推出,主要是体现多样化选择,例如针对出境人员、驾驶人员、执法人员、游客等特定人群的保险,以及交通类保险等。第三批产品也计划在近期推出,属于高端产品,差异化特色明显,有些险种是创新产品,包括针对危险人群的产品、带有全球24小时救援服务的旅游产品等。 与中国人保同时获批的太平洋产险自今年3月1日就正式推出18个险种的意外险产品,基本涵盖了市场上寿险公司经营的所有人身意外险产品。 而平安产险的意外险更多达19款,“基本上寿险公司可以卖的产品我们都有,产品还可以进行组合”。 会否引发价格战 产险公司进军人身险市场,打破了原由寿险公司专营的格局,外界普遍关注的是会否引发一场价格战。业内人士认为,短期内不会对人身险现有市场份额形成大的冲击,因为现阶段产险公司的市场目标主要定位在法人客户。 平安保险(财险)广州分公司团险代理部有关人士表示,公司推出新产品的市场切入点是法人。利用公司现有的产险业务渠道,向有购买人身保险需求的企业进行销售。“目前我们还处于学习阶段,业务重心不是抢市场,而是培养人才”。 太平洋产险有关人士也表示,公司推出的新产品主要针对企业客户,但个人消费者也是公司的争取对象,这是否会对原有的人身险市场产生冲击,目前还很难说,估计不会大。 据了解,与寿险公司的产品相比,三家产险公司首批意外险在条款和费率上没有太大的差别。某家产险公司人士表示,作为同一家集团公司之下的产、寿险公司,如果产生同一产品的竞争,只是“把左口袋的钱拿到右口袋里”。 专家分析,在经营意外险方面,寿险产险各有优势。寿险公司拥有庞大的营销人员队伍,“一对一”销售是其强项。产险目前的客户主要是法人团体,可以将产险产品与意外险结合起来销售。 “产险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客户资源和日后的产、寿险产品组合上。产险公司有一批原有的产险团体客户,可以直接为其员工提供人身意外险;此外,产险公司还可以将产险与人身险进行捆绑,为客户提供人身和家庭的综合保障,这是寿险公司无法做到的,因为《保险法》规定,产险公司可以经营人身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但禁止寿险公司涉足财产险业务。” “产险和寿险产品在很多情况下具有密切关系,但产险公司原来受到法规限制,不能经营与其产品相关的人身意外险,例如在承保重大工程时,往往需要建议投保企业到寿险公司投保相关险种。这种分别投保破坏了保险公司对投保人服务的完整性,也给理赔带来诸多不便。” 短期健康险门庭冷落 尽管新《保险法》为产险公司打开了经营人身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两块领地,但人身意外险成为市场竞争最先突破口,短期健康险则门庭冷落。据了解,三大产险巨头首批推向市场的人身意外险43款中,没有一个是短期健康险。 “风险高、利润低且难以定价是产险公司徘徊于短期健康险门外的主要原因。”某寿险公司人士指出,“在目前医疗环境尚不规范的前提下,短期健康险实际上并非效益险种,很多寿险公司都在这一险种上赔钱。” 相比较长期寿险,短期健康险高度依赖于社会诚信度,同时保险公司要与医院紧密配合。在国内,道德风险太高,客户投保时不如实告知、住院医疗费用单据作假等情况频繁发生。据了解,目前除了平安和泰康外,大部分寿险公司都把短期健康险作为主险的附加险,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以主险的利润来平衡短期健康险的薄利甚至亏损。如果产险公司单独推出短期健康险,则效益难以预测。 此外,缺乏多年的出险、赔付数据为新产品定价;由于业务高度专业性使得人才短缺,这也是产险公司冷落短期健康险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