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善狂人"遭疯狂索捐 盼法律护路民间慈善事业
发布时间:2007-06-18 浏览数:1,382
(法制网记者 蒋德)邵建波见到记者,就拿出了厚厚的一堆来信(如图):“这都是我母亲去世后,来信向我要捐助的。有的信上还有公章,还说明是‘非索捐’。中央电视台已经报道了我母亲因为被索捐气死了,怎么这些人没有一点同情心呢?”
话语中充满了痛苦。言谈中,他向记者流露出一个强烈愿望:希望能有一部法律,对民间捐赠行为提供应有的保护。
“那你以后还搞个人捐赠吗?”记者问。
“搞!我刚刚通过市慈善总会向云南地震灾区捐赠了3万多元的服装。”
这就是邵建波,从2001年起先后获得“中华杰出公益慈善人物”、南京“爱心大使”等荣誉称号的邵建波。
他是当得起这些荣誉的。从1984年,还是一个学生的他捐款帮助一个孩子起,23年来,他“助学、助残、助困”,先后助学388人,助残310人,助困则难以计数,光有据可查的捐款捐物,就达300万元!
他曾经捐助过一个残疾少年。这个名叫程玉云的少年,幼时被高压线打断了双臂,家庭条件十分困难。邵建波知道了,第二天就带着学习用品和5000元钱,冒着大雨赶到程玉云家中。后来,他不但在经济上给予资助,还经常看望小玉云,给他讲保尔·柯察金,讲张海迪,鼓励他“身残志不残”。在邵建波的帮助下,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小玉云一路走来,成为全国十佳少年、南京市十佳青年,现在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他搞了一个民营企业创业园,资助和帮助那些没有职业、生活无着的人创业,如今在那些接受帮助的人中已经出现了百万甚至千万富翁。
他最大的愿望是为贫困地区捐款,建一所希望学校。
当然,他也曾经有过捐赠的烦恼。
比如,他曾经向一些贫困者提供免费商铺,并资助起步资金,希望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致富(在这方面,他曾经成功过)。可是没想到,有的人要了免费商铺,却整天在商铺里打麻将,有的甚至把他资助的资金拿去买了彩票,指望一下中个500万。
他也曾捐款给一个声称“孩子没吃过肯德基”的男子,但没想到,这人居然接着又要求资助5000元,说“老婆住院急需。我把你当亲人,就不见外了。”“这不把我当傻子吗?”邵建波提起这事,至今仍很气愤。
他没想到的是,这些欺负他智商的事,在媒体报道了他的慈善往事,并给他冠以“慈善狂人”的头衔后,变成了更加疯狂的索捐,直至气死了他的母亲。
5月8日这一天,邵建波正在北京,突然接到家里电话,说母亲吐血送医院抢救了。
原来,这天家里突然来了十几个人,缠着他母亲要捐款。有的说急需医疗费,有的称家里有困难,大有拿不到钱就没法活的味道。因为没能如愿,又没见到邵建波,有人的话也越说越难听,结果让一辈子慈悲为怀的邵建波母亲又气又急,导致高血压、心脏病并发,食管胃底突然大出血,被紧急送到医院抢救。更要命的是,第二天,老人在医院被抢救过来后,竟然有人追到医院索捐;甚至老人去世后,还有人不断地来信、发短信,直至上门,到邵建波家、到他的公司索捐。找不到他,就找他公司的员工。如果真要不到钱,就吵,就骂。曾经因为来人赖在公司门口不走,影响了经营,而引来公安民警的干预。
邵建波真没想过,因为他的慈善,会给他带来这么多的烦恼,不但让他失去了母亲,还让他几乎做不成生意。做不成生意,他拿什么再去捐助穷人,拿什么再去建希望学校?
如今陷入窘境的他对记者说,真希望有人来帮他一把,让他有一个做好事的环境。
那么,谁能为他创造这个环境呢?记者曾经进行了走访。
一位在公安法制部门工作的朋友表示,很难。作为公安机关,如果索捐者没有敲诈勒索行为,没有严重影响社会秩序,他们不好处理,因为没有法律依据。
而著名宪法、行政法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旺洪更直截了当地回答,世界各国都没有惩治索捐行为的法律,因为一般索捐,只要没有暴力,没有其他严重违法行为,都还只是道德层面的问题,只能用教育的手段,启发这些人的良知。
当记者将这些结果告诉邵建波,对此,他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
记者再次问他:“今后你还搞个人捐赠吗?”他沉思了一会,说,“搞。只要我有能力,就一定会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他告诉记者,他这么做,因为他本人就是别人善心的受益者,因为在他6岁的时候,是一位解放军战士在车轮下救了他。他至今仍记得当他到部队寻找救命恩人时,部队同志的回答:“没什么,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他今天做善事,就是在报答那至今仍不知姓名的恩人。
同时,还有一种成功的快感。他说,每当他成功地救助了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心里真有那种“胜造七级浮屠”的感觉。
法制网南京6月17日电
——来源: 法制网——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