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审议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两高”报告提出:大力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03-03-14 浏览数:817
3月13日电连日来,代表们在审议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两高”报告时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大力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记者徐仁杰自北京代表团报道:罗益锋代表说,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5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全党和全国的中心工作,依法认真行使各项职权,在立法、监督等工作中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创新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听民声、集民智,在加强立法的同时,把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十分强调监督的实效,注重人大监督与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结合。全国人大与地方人大上下结合开展执法检查,进一步发挥了代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作用。报告在系统总结过去5年成绩的基础上,精辟论述了做好人大工作必须处理好的5个方面的关系,这将为今后人大工作开创新局面奠定非常好的基础。 范远谋代表说,人大工作从理论和制度上开拓创新非常重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在实践中毫不动摇地坚持,同时更需要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进而推进制度创新。 “没有政治文明的实现,小康社会不全面” 记者贺劲松自湖北代表团报道:许克振代表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内容。没有政治文明的实现,小康社会不全面。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民主,应努力扩大民主,继续通过村委会直选、社区居民自治、坚持民主集中制等让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充分发挥政协和人民团体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 王泽洪代表说,作为地方政府,应围绕依法行政,加大公开力度,切实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对人、财、物实行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积极探索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转变,确保权力运行公开、透明,使政治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切实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记者杨守勇自河北代表团报道:信春鹰代表说,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首次引入了法制指标,这说明没有法律秩序的社会不是真正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加强立法和监督工作,推进依法治国力度,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防止地方和部门利益法律化” 记者赵承、茆琛自甘肃、广东代表团报道:陆浩代表说,九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监督等方面有许多创新之举,开创了人大工作的新局面,为初步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出了贡献。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就要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对年轻人的教育,进一步提高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现行的法律体系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必须加大立法力度,提高立法质量。目前,一些经济方面的立法,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立法必须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防止把地方和部门利益法律化。 卢瑞华代表说,九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把握住立法和监督两大职能,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法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懈地努力。现在一些地方部门,本来无权制定法律法规,却制订一些带有法律性质的规定,与现行法律相互矛盾,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一些地方部门的内部文件也存在着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建议由全国人大牵头,地方人大配合,对这些的规章和内部文件进行全面清理,以保障法制的统一性。 “牢牢守住司法公正这道防线” 记者杨守勇自河北代表团报道:冯文海代表说,近年来,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取得了巨大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但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仍存在差距和不足,只有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搞好了,依法治国才有坚实的基础。因此,最重要的是加强制度建设,切实落实农民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力。